• 登录 - 注册
  • 手机版
  • 我要投诉
  • 我要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17786024250
新闻 > 行业 >华为:特斯拉杀人

华为:特斯拉杀人

作者/来源:汽车公社
2021-07-09 14:26:08

“苏总这是看了你们的文章才有这个提法么?”有朋友如此半开玩笑地问我。

“这叫不谋而合。”

1.jpeg

在刚刚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用“杀人”一词描述特斯拉车祸。巧合的是,今年4月上海车展爆发特斯拉维权事件,我们遂撰写了《从屠龙者到杀人者》一文,并在6月扩展为杂志封面故事组稿。

“你们和华为都是特斯拉黑”,如果有这样的评价我压根儿不意外。但特斯拉的维护者根本不知道,2019-2020年苏箐或者说华为对特斯拉的评价有多高,在他出席的沟通会上,甚至有人从他的话里理解出“自动驾驶,天下惟华为与特斯拉耳”的半跑偏意思;而作为汽车媒体人,从8年前反驳圈内前辈大咖“特斯拉三年内必然倒闭”到3年前不同意“特斯拉必然在冲击销量百万时中道崩殂”,我也曾为特斯拉力辩曲直。

那是什么原因让许多从前维护特斯拉的声音,如今站到批判对立面?这就涉及到许多特斯拉粉并没有理解的“杀人者”真正内涵。

2.jpeg

杀人者,在本质上并非特斯拉,也不是马斯克,而是对科技“不设防”的滥用态度。

马斯克所倡导的极客思维,既有可能在探索科技与人类体验的边界上,打破陈规取得突破,也有可能在人伦法规的领地里,越位逾矩挑战原则。而“杀人”警示并不是针对特斯拉开黑,更是对科技本身的审慎与反思。

“特斯拉杀人”

“不好意思还是要提Tesla了。Tesla其实从这么几年下来,大家会看到它的事故率还是挺高的。而且是从杀的第一个人到最近杀的人,它的事故类型非常像的。”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最惊人的话语就此抛出。

3.jpeg

苏箐是那种典型的理工直男,更喜欢用技术性、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,往往这样的思维在语惊四座的同时,自身未必知道“已经轰动了公众”。在这里要感谢一下电动星球以及蟹老板欧阳老师,他们录制的视频让我们能够反复回顾和推敲,不至于听一次就只能凭借有限的记忆进行不精准的复盘。

就像开头所言,关于“杀人”的提法,我们《汽车公社》/《C次元》还真没有同华为协商过,而且相信有更多人早已在心里给出了同样的表达。而且在《从屠龙者到杀人者》这个标题里,特斯拉粉丝或许只气急败坏地看到了“杀人者”的重压,却忽略了“屠龙者”是多高的评价。

4.jpeg

其实苏箐本人对特斯拉并不缺少认同。

关于运行设计域ODD(Operational Domain Design),“特斯拉的ODD很大,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层级不高,”是指每个自动驾驶系统运作的前提条件及适用范围,当全部条件都满足的时候该自动驾驶才能保证正常运作;如果欠缺任何一个前提条件,该系统都有可能出现故障,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紧急停车措施或是驾驶员手动接管。特斯拉敢于将自己的自动驾驶功能用于各种场景,“影子模式”让特斯拉车队在日常应用中不断积累数据,故而具备较大的ODD。

5.jpeg

“我本质上认为我们和特斯拉是在同一条赛道,高精地图只是一个技术手段,特斯拉选择的基本面和我们是一样的,首先相信单车智能,然后相信乘用车市场,希望解决每日通勤的连续性问题,你可以理解为大家首先都选择了ODD,然后再提高系统等级,如果有人和我们在思维上有点像的话那肯定是特斯拉。”这种扩大使用范围的理念,还是得到了苏箐的认同。

6.jpeg

同一个赛道的“队友”,为什么如今得到“杀人者”的评价?

“这个地方我用杀人这个词,其实可能大家听起来是严重的。但实际上大家如果想一想,机器如果进入人类社会,跟人类共生的时候,机器是一定会造成事故率的,讲难听一点就叫杀人。只是说我们要把它的概率降到尽量低。”苏箐其实看得非常清晰,在可见的将来机器在人类社会免不了故障;如果是用于汽车这种关联到人身安全的应用,一旦出现风险机制的漏洞,自然容易造成人命事故——倘若这是出于追求极致体验而采用不够成熟的技术,又或者因为商业利益考量而刻意为之,称之为“杀人”毫不为过。

放在特斯拉身上,最大的问题在于,ODD应用范围很大,与此同时,特斯拉的防范机制又不够严密,安全保障相对没那么强悍。

例如其自动驾驶芯片算力目前只有144TOPS,尽管在处理视觉方面经过优化,比同等标签算力的其他自动驾驶系统更强,却始终无法适应需要400TOPS乃至1,000TOPS以上的L4场景。其他厂商的自动驾驶系统,多数采用比较保守的策略,像通用汽车SuperCruise在司机视线偏离后有三级提醒告警机制,为此甚至投入大量资源去做诸如人脸识别信息库之类的研发。这些都是特斯拉所缺乏的保障,也是为何过于信赖特斯拉系统的车主屡屡出现撞车事故的根源所在。

就在特斯拉话题引发正反两方面争执的同时,血还在继续流淌。4月21日,广州警方通报称,“4月17日,广州增城一辆特斯拉在东江大道北撞上右侧水泥墙后自燃。事故造成副驾驶一名乘客当场死亡……”。5月份,特斯拉又在韶关发生追尾事故,一位退休民警遇难;5月17日特斯拉车祸又致使两位执勤交警受伤,其中一人殉职。6月和7月依然有大量关于特斯拉事故的新报道出现……

7.jpeg

按照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的报告,自2013年以来,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百起交通事故,累计造成175人死亡。这个血淋淋的数字还没有统计到今年最新的致死事故。虽然有人为特斯拉辩护“中国每年车祸死亡10万人”云云,然而实际数字大约在6万人左右,其中碰撞结果严重的商用车占去多数,普通乘用车则远低于直接用保有量计算的结果。以特斯拉目前的保有量、车辆存续时间来计算,发生事故和致死车祸的概率确实太高了。

而关于“突然加速”和“刹不住车”,特斯拉在长时间坚持“全部是车主误操作”的辩解之后,终于在中国召回,并承认是自适应巡航技术方面的误判,虽然还是有“甩锅车主”之嫌,但也免不了“打自己脸”——这还只是解释了“突然加速”,恐怕“刹不住车”还要再演绎一段新的精彩。

8.jpeg

以此而论,特斯拉和马斯克的过失,难道还称不上达到“杀人”的效果么?

科技,突破极限与敬畏生命

许多人对特斯拉问题的判断流于肤浅,批判特斯拉则往往从道德失范的角度去考量,力挺特斯拉便多半指责批评者都是“黑子”、“对手派来的水军”。比如我们这篇文章,八成是要被某些人有意无意地说成“被华为充值了来构陷特斯拉”。

太幼稚了,Naive!

我们要追索的是特斯拉事故的本质,以及背后深远的根源,并在此基础上断绝再度发生的可能性。那就是在于:科技,虽然赋予人类社会百年来飞速发展的机遇,带给千家万户前所未有的愉悦和便利体验,但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,新的风险小则引发个体事故,重则反噬人类社会。

9.jpeg

如今,为了极致的发展速度违背了这项规律的“撕裂者”是特斯拉,故而“杀人者”的帽子才会戴到它的头上。如果有一天,华为、蔚来或者小鹏违反了这条规律,那么届时“杀人者”的头衔一样会对它们如附骨之疽——此时科技的暗面就是一种“敌对势力”。

关于深层原因,苏箐指出主持人的“特斯拉不小心”疑问并非真正答案。

“这个不叫不小心。从概率上来讲,它就是一个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,只是一个概率问题。对吧,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到。我们现在做的系统是什么。我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,如果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变得更高级,普通用户其实对新科技产品会有一个倾向性,一开始就会完全不信任,但是一旦他试过,他觉得很好的,他就会变得非常非常信任。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出事故的开始,Tesla(的事故)其实也是这么来的。”语句并不漂亮,但对用户心理变化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。

正因为消费者不可能如机器般精准地设定自己的应用,那么杜绝风险的职能更应该由企业来承担。

10.jpeg

即便华为如今成为国内自动驾驶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,从苏箐的谈话中还是能看出一种谨慎。

L4和L5全自动驾驶一定是技术层面的目标:“我相信高阶自动驾驶进来以后,这个事情会变得更加严重。那么这会导致我们的系统设计要思考一个问题:首先,无论我们怎么去界定这个法律责任,我们需要整个机器的基础能力一定是要无限接近L4的——即我们希望它能尽量处理所有的场景,同时能处理尽量多的极端场景。这个是毫无疑问的。这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努力要做的事情。”

11.jpeg

但商业应用层面则必须谨慎:“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,机器进入人类社会以后,特别是中国的这种交通环境以后,在有限的几年甚至于十年的时间内,一定会碰到一些极端场景处理不了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,我们一定是强烈地从技术角度会有手段去要求用户去监管这辆车,而不会完全放权。这就是我说的,我们会在技术上努力构建一个L4的系统,这点是毫无疑问的。但是我们在商用上,我们会把它限定在L2.9。”

反观特斯拉,长期宣称自己将在2021年实现正宗的L5。2016年,theverge.com率先曝光FSD的存在时,马斯克就直接表示将做到L5最高级别。去年12月,马斯克在其个人推特上提到了FSD系统允许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玩电子游戏。即使是在今年1月的一次电话会议上,他依旧表示特斯拉将在2021年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SAE L5级自动驾驶。

12.jpeg

那么,FSD是L5自动驾驶么?错,它连L3都达不到。这一点,已经由特斯拉法律顾问对加州交管局方面通过邮件承认。

“技术上,我们作为做这行的同学们,一定要做最大努力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如果我们认为机器人时代会到来的话,我们要做这个努力。但是另一方面,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,不要毁了这个行业。我们需要让这个行业在未来的这五年的危险期里面,尽量平缓地过去。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会是历史的罪人。”很难想象,理工男会抒发这样沉重的感慨,但仔细思考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。

13.jpeg

在Model Y“平价版”上市之后,许多声音宣称“特斯拉对XX品牌电动车举起了屠刀”。然而,如果任由这种滥用科技、不加防范的思维恣肆蔓延,那么“特斯拉杀人”的流血事件还将继续。

届时,诸多特斯拉粉的“热爱”,恰恰会成为人类社会推进电气化、智能化发展的重大阻碍。


来源:汽车公社

特别声明: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,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(www.chinanev.net)立场。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分享至:
最多可以输入140字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