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登录 - 注册
  • 手机版
  • 我要投诉
  • 我要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17786024250
新闻 > 行业 >从日本最新汽车研究报告看,汽车产业分析及未来趋势

从日本最新汽车研究报告看,汽车产业分析及未来趋势

作者/来源:36氪
2025-08-12 10:18:59

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中国市场与技术体系的变化,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格局。

日本汽车研究所(JARI)在 2025 年 5 月发布的最新研究,基于 2023 至 2024 年初的市场与技术数据,对中国及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、技术迭代路径,以及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网联、自动驾驶产业链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,并结合全球主要车企的战略动向,提出了对未来五至十年的深度研判。

报告指出,中国不仅已稳居全球最大汽车市场,更在新能源渗透率、出口规模、产业链整合速度等方面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,对全球价格体系、供应链结构与技术扩散产生了直接冲击。同时,国际市场的电动化、智能化趋势虽势不可挡,但区域差异显著、政策节奏不一,要求企业制定分区域、差异化的战略布局。

对于中国的战略管理者而言,这份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三个方面:

1.看清格局变化——理解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战略位置,以及这种位置变化将如何改变跨国竞争逻辑;

2.把握技术脉动——掌握电池、芯片、算法、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的迭代节奏,找到投资与退出的最佳窗口;

3.应对全球不确定性——在资源价格波动、供应链本地化、法规与数据合规等不确定性中,找到安全且可扩展的增长路径。

这不仅是一份数据报告,更是一份面向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导航,旨在帮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与技术环境中,抢占先机、规避风险、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
中国汽车市场突围:从本土冠军到全球搅局者

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,中国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格局。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已稳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,并在新能源领域(尤其是纯电动与插电混动)实现跨越式增长。这不仅是销量的胜利,更是供应链整合、规模化制造与政策驱动的合力结果。

1.一个更大的舞台2023 年,中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 3000 万辆,其中新能源车超过 900 万辆,占比约 30%。预计 2024 年,这一比例将攀升至 35%-40%,远高于欧洲(约 20%)和美国(约 10%)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汽车出口量在 2023 年达到 491 万辆,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

2.改变全球游戏规则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称王,还将价格战的冲击波推向全球——比亚迪、上汽、吉利等品牌的海外电动车售价,普遍比欧美同级车型低 20%-30%,迫使全球同行重新定价。与此同时,中国掌握着全球 60% 的动力电池产能,在新能源供应链中握有定价权,并通过技术快速迭代,将电驱系统与整车控制软件的更新节奏加速带到海外。

3.战略管理者必须关注的信号

竞争版图重绘:传统跨国车企在华份额持续下滑,部分品牌甚至跌至个位数;而中国品牌在东南亚、中东、欧洲等市场的存在感正急剧增强。

双循环驱动:国内市场依托补贴、碳积分和地方政策刺激需求;国际市场则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建立制造基地,降低关税和物流风险。

本地化与品牌升级:海外布局不仅要满足各国安全、排放和用户体验标准,还要在品牌形象上完成质的跃迁,才能赢得长期信任。

从战略咨询的角度看,这不是简单的销量故事,而是一场关于产业链控制力、全球化布局能力与品牌塑造能力的全面竞争。

全球车市新格局:放缓中的暗流与机遇

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的快速反弹,全球汽车市场正步入一个“增量趋缓、结构剧变”的新阶段。

2023 年,全球汽车销量回升至约 9000 万辆,接近疫情前水平,但未来 5 年年均增速预计不足 2%。然而,在这看似平稳的表面下,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正深刻改写行业版图。

1.新能源领跑的结构性增长2023 年,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到 1400 万辆,占总销量约 16%。按照当前趋势,2030 年渗透率有望突破 50%。

欧洲:政策最为激进,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车,2023 年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23%。

北美:受 IRA 法案等补贴政策驱动,渗透率约 10%。

新兴市场:东南亚、拉美、非洲虽不足 5%,但未来增速潜力巨大。

2.技术与产业的双引擎变革

电动化+智能化并行:电池成本已降至约 100 美元/kWh,预计 2030 年将降至 60-70 美元/kWh;L2+ 自动驾驶在中、美、欧渗透率已超 30%,2030 年主流车型或将具备 L3 级功能。

平台化生产:统一电驱平台成为主流,单一平台可覆盖多车型,开发成本降低 20%-30%。

能源多元化探索:氢燃料与合成燃料在商用车和特种车辆领域稳步推进。

3.战略管理者需关注的关键变量

分区域布局:不同市场的渗透率、政策节奏与能源基础设施差异巨大——在欧洲推高端纯电(BEV),在东南亚主打混动(HEV/PHEV)可能更为高效。

供应链安全与本地化:欧美加速本土化生产要求,电池及核心零部件本地采购比例需达 40%-60%,影响跨国投资与布局。

技术节奏博弈:特斯拉、比亚迪、丰田、大众等在电池、软件、智能驾驶上的迭代速度差异,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排名。

政策不确定性:碳排放法规、补贴政策可能快速调整,必须建立实时监测与快速应对机制。

从研究机构的角度看,全球市场不再是“一盘棋”,而是多速率、多政策、多技术路线的立体竞争。企业若不能精准分配资源、同步调整技术节奏,就可能在不同区域的赛道中失速。

三电为核,重塑新能源产业版图
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焦点,正从“造车”本身转向动力电池与全产业链的系统能力。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协同,中国正凭借规模优势、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政策驱动,迅速构筑全球领先的竞争高地。

1.技术趋势:效率、成本与安全的三重突破

电池技术双轨并行: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主攻长续航与高端车型;成本低、寿命长的磷酸铁锂则在中低端乘用车和商用车中加速普及。

固态电池破局在即:预计 2025-2028 年实现量产,能量密度可达 350-400 Wh/kg,并显著提升安全性。

成本曲线下探:电池成本已降至约 100 美元/kWh,2030 年有望降至 60-70 美元/kWh,平价电动车的时代正在逼近。

驱动系统集成化:三合一电驱平台降低 15%-20% 成本,SiC 功率器件提升效率并减轻重量。

补能方式多元化:350kW 以上超快充让 15 分钟充电成为现实;换电模式在高频运营场景(出租车、重卡等)加速落地。

2.产业链格局:从资源到应用的全链掌控

上游资源:中国掌握全球 60% 以上电池级锂精炼能力,但锂、镍、钴等关键资源价格波动大,资源安全成为战略要点。

中游制造: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中国厂商占据全球 60%+ 动力电池产量;日韩厂商在高端电池技术上保持优势。

下游应用:乘用车仍是主力市场,但商用车、工程机械、船舶和储能正快速崛起;2023 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 120 万辆。

3.管理层必须关注的五大战略命题

供应链安全:掌握原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控制权,抵御海外政策与贸易壁垒风险。

技术迭代节奏:精准判断固态电池、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最佳投资时机。

全球化布局:应对欧美本地化生产要求,通过海外设厂与本地合作降低关税与供应链风险。

商业模式创新:发展换电、BaaS(电池即服务)、整车 OTA 升级等新模式,延伸产业链价值。

跨界融合:与储能、可再生能源、智慧交通等领域形成闭环生态,放大产业协同效应。

从研究机构的视角来看,新能源竞争已经进入“体系能力”时代——谁能同时掌控技术节奏、供应链安全与商业模式创新,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新能源赛道中占据绝对话语权。

智能网联加速赛: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跃迁

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,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“下一轮发动机”。在这一领域,中国的测试与应用范围正在快速扩张,从中高端车型普及的 L2 辅助驾驶,到港口、干线物流的 L4 无人驾驶商用化,技术迭代和落地速度都在刷新记录。

1.技术进化:从“能帮你开”到“替你开”

分级突破:L2/L2+ 已成为中高端车型标配,覆盖自适应巡航(ACC)、车道保持、自动变道等功能;L3 有望在 2025 年于中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市场量产,实现高速路等特定条件下“解放双手”;L4 预计将在 2027-2030 年率先在限定区域商用化,如 Robotaxi、港口无人运输。

核心技术升级:多传感器融合(摄像头+毫米波雷达+激光雷达)让全天候感知成为可能;厘米级高精地图结合 V2X 技术提升定位精度;车载算力正从 100 TOPS 向 1000 TOPS 跨越,中央计算架构与域控制器普及,为 OTA 持续升级铺路。

车路协同加速:中国在 5G-V2X 与 C-V2X 基础设施建设上领先,预计到 2025 年,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将普遍覆盖,有助于降低自动驾驶对高精地图的依赖,加快商用落地。

2.产业布局:科技巨头与车企深度绑定

上游技术:NVIDIA、Mobileye、华为 MDC、地平线征程在芯片领域竞争激烈;百度、高德、四维图新主导高精地图;禾赛科技、大疆 Livox 等引领传感器创新。

整车厂战略:比亚迪、长城、吉利、蔚小理等自主品牌积极自研或联合科技公司;丰田、大众、奔驰等跨国车企则将 L3 商用化与高端市场作为突破口。

出行与物流:百度 Apollo Go、小马智行、文远知行等已在多地运营 Robotaxi;图森未来、智加科技等推动自动驾驶重卡在港口、干线物流落地。

3.关键数据一览

3.1 到 2025 年,全球 L2 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有望达 50%,中国市场可达 60%。

3.2 L3 渗透率预计 2025 年在中国达到 5%-10%,2030 年将突破 30%。

3.3 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规模将从 2023 年的 50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200 亿美元以上。

3.3 Robotaxi 单车运营成本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30-40 万元降至 2030 年的 15 万元以内。

4.管理层需要把握的六大关键议题

技术护城河:通过自研芯片和算法减少对海外供应链依赖,构筑差异化优势。

法规先行:提前适应 L3/L4 法规与责任划分模式,探索自动驾驶保险新方案。数据安全:顺应本地化数据存储与安全审查要求,确保跨国运营合规。

商业模式升级:从一次性卖车转向“软件订阅 + 数据服务”,延伸用户生命周期价值。

场景优先落地:优先在高速、港口、园区等低复杂度高价值场景部署,逐步拓展至开放道路。

基础设施共建:与政府和运营商共建智慧交通网络,抢占先发试点城市。

在研究机构角度看来,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的竞争,已经不只是比技术,而是比谁能最快把技术安全、合规、可持续地商业化落地。

日本汽车产业的“下一步棋”: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

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关口。原材料价格波动、供应链不稳定、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压力,与技术商业化、法规落地、数据安全等内部挑战交织,让日本车企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中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。

1.产业挑战:看得见的痛点与隐形的壁垒

1.1 技术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高阶自动驾驶(L3/L4)虽然在实验室与测试场上表现亮眼,但在极端天气、复杂路况下仍显不足。核心硬件(如激光雷达、算力芯片)价格高企,让整车定价压力和投资回收周期延长。

1.2 法规不统一,责任难划分不同国家 L3/L4 法规落地节奏不一致,责任归属(驾驶员、系统、制造商)缺乏全球统一标准。跨国运营意味着要同时应对多套法规与数据安全要求。

1.3 数据安全成为“隐形护城河”高精地图与道路场景数据涉及国家安全,跨境传输受限。自动驾驶需要海量数据训练,而数据采集、标注、存储和合规管理的成本高昂。

1.4 关键环节受制于人高端自动驾驶芯片(如 NVIDIA Orin)与部分传感器核心器件依赖进口,存在断供风险。

1.5 商业模式尚未跑通Robotaxi 等新型出行模式依然依赖补贴驱动,盈利路径不清晰;软件订阅与功能解锁等模式的用户付费意愿仍需市场验证。

2.应对建议:日本车企的六条突围之路

场景优先,循序渐进先在港口、干线物流、矿区、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落地技术,积累商用化数据与口碑,再逐步向城市 Robotaxi 扩展。

核心技术自主化加大对自动驾驶芯片、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的自研和国产替代投入,建立与本土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机制(如联合实验室、定制化芯片开发)。

法规与标准提前布局主动参与国内外自动驾驶法规制定,争取测试、上路、责任划分的先发优势;与保险和法律机构合作,探索创新保险模式(责任险、产品险等)。

数据合规体系建设在主要市场建立本地化数据采集与处理中心,嵌入采集、传输、标注、存储全流程的安全审查与加密机制。

多元商业模式探索打造“车 + 软件订阅 + 数据服务”的复合营收模式,并与物流、公共交通、共享出行结合,寻找差异化盈利场景。

跨界合作,构建生态与通信运营商推动 V2X 基础设施建设,联合高精地图、云计算、AI 算法企业形成智能网联生态闭环。

对于日本车企来说,挑战并非只是如何跟上技术迭代,而是如何在全球不同市场的政策、法规和竞争格局下,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实现差异化突破。相比单点技术领先,跨界协同、生态构建与本地化落地将是赢得未来的关键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TPP管理咨询”,作者:TPP管理咨询

来源:36氪

特别声明: 以上内容转载自36氪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,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(www.chinanev.net)立场。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分享至:
最多可以输入140字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(0)